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景點) 戰爭紀念館Shrine of Remembrance @ 墨爾本

假如你在找尋遠眺市區景色的地點,除了市區那幾棟大樓以外,戰爭紀念館也是一個最佳場所。站在戰爭紀念館的最高處,就會發現只要把CBD的Swanston st、CBD南岸的St. Kilda Road 一路往南延伸的話,就會筆直的指向戰爭紀念館,那麼這雄偉的戰爭紀念館,是為了什麼而被建造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約有89000位澳洲人遠赴海外的戰場,不幸的是約有19000位沒有辦法平安回國,只能安葬與它鄉。為了讓家屬、朋友能有個紀念無法返鄉的受難者的場所,政府就決定在墨爾本建造一個類似台灣忠烈祠的地方。最初一開始的想法是在St. Kilda Road 上建造一個橫跨道路兩邊的拱門,後來就被委員會打槍,最後決定建造一個從市區遠眺就能看到的大型紀念館。1922年開始對外開放徵求設計圖,最後在83個參賽者中由兩個墨爾本建築師Phillip Hudson 與 James Wardrop(也是平安從戰場回來的退伍軍人)脫穎而出。

與所有大型建設一樣,戰爭紀念館在真正施工以前,也是隨著政府的變換,遇到了許多困難與延宕。當政府對外公布要蓋戰爭紀念館時,許多人反對這個計畫,覺得應該要把錢花在更重要的建設上。到了1924年,新的政府上台時就決定把紀念館的計畫改成紀念醫院,沒多久又把醫院的計畫改成最原始的跨越St. Kilda Road兩側的大型拱門。1926年的時候,政府又決定在市議會前面建設一個ANZAC square,不過因為這個設計需要將著名的Windsor Hotel 拆掉,最後又胎死腹中了。最後的最後,到了1927年最終大眾還是投向紀念館的懷抱,並且在同年的11月11號立下的紀念館的基石並開始動工。

歷時了7年,戰爭紀念館最後於1934年9月完工,並且在11月11號由格洛斯特公爵亨利王子參與了這極富紀念意義的開幕。在當年墨爾本的人口大約有一百萬人,而參與這場儀式的人高達30萬人,是少數可以凝聚那麼多人參與的大型活動。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爭紀念館增加了更多的元素來緬懷這些因為戰爭犧牲的軍人,例如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揭幕的不滅之火(Eternal Flame)與高達12.5公尺的二戰紀念紀念塚。在這之後發生的越戰、韓戰與其他有澳洲人參與戰爭,就以銘文來紀念。

時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戰爭紀念館其外部設計是以世界七大奇蹟的摩索拉斯王陵墓與帕德嫩神廟為範本,至於內部設計裡面最特別的莫過於位於聖所裡面的紀念石,石頭上刻有"GREATER LOVE HATH NO MAN",這句話取自於聖經"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一個人為他的朋友捨棄自己的生命,人的愛沒有比這更大的了),這個石頭擺放的位置故意低於地板,所有人都必須鞠躬才能看到這顆紀念石以表敬意。此外這個聖所屋頂還有一個獨特的設計,每年的11月11日早上11點太陽光會剛好打在這個石碑上(當天為澳洲的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 ),用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後來因為維多利亞州開始執行日光節約,原本的設計就沒辦法在對的時間將陽光引進聖所,最後只能加裝一面鏡子反射來達到原本的目的,除了國殤紀念日這天,其他的日子都是使用人工照明來模擬陽光。

每年戰爭紀念館都會舉辦兩場大型活動,分別是ANZAC day (4月25日)與Remembrance Day,(11月11日),至於這兩個日子到底在紀念什麼,請容我有機會的時候再好好解釋。假如你是第一次來到墨爾本,我還滿建議來這裡晃晃、走走,只要從市區搭乘電車,一下子就可以到達這裡,除了可以好好了解澳洲人的歷史,也很建議站在紀念館頂樓,遠眺市區的城市線,更棒的是免入場費,非常適合不同預算的遊客 😀

- -

I'll meet you under the clocks!

想要了解更多有關墨爾本的朝朝暮暮、春夏秋冬嗎? 歡迎參考我們寫的墨爾本旅遊專書-墨爾本自助超簡單
各大網路書店訂購網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